推荐要闻
-
深度融合 升级体验——2023年服贸会展现文旅发展动向
- 2035年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将步入世界前列
- 习语品读|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 十年磨一剑,敢为天下先——中国自贸区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通知进一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 “聚焦新高考、开启新征程” 隆昌二中新高考专题系统培训研讨会举行
- 把优化民企发展环境落到实处
-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
- 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从半年报里读懂中国信心①
- 底盘稳、消费旺 中国多举措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振兴乡村
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重庆多山地,各个区县之间的交通是个“大事情”。以位于渝东南地区的秀山县为例,从主城出发,至少需要6小时的车程、穿过数十个悠长的隧道才能到达这个深处重庆武陵山区中心腹地的地区。
很长一段时间里,“山高路远”曾是包括秀山县在内多个山城区县共同的发展阻力。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正式迈入新阶段。这之后,摆在山城乡村面前更为具体的问题是如何用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2023年6月,《中国报道》记者赴重庆秀山、酉阳等地,通过对当地基建、产业建设采访发现,在“后扶贫时代”,这里的乡村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着力推动多业态建立。
大山里的物流基地
在渝东南的6个区县中,秀山与重庆主城区距离超过400公里,是区域内最远的县城。受交通落后、内陆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这里曾是武陵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的农特产品难以走出大山,县域的发展也一度受到制约。
然而,与其他深处山区的县城不同的是,秀山坐拥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原,同时毗邻四川、贵州、湖南三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之后当地发展农村电商天然的优势。早在2009年,秀山县政府就为发挥这一优势提出了“买武陵、卖全国,买全国、卖武陵”的发展思路,并建立了重庆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
这期间,全国范围内的电商产业发展飞速,秀山也搭上了这趟高速列车,以“电商+物流”的形式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极。2015—2019年期间,全县网络零售额从8.9亿元增长至28亿元,快递发出量从420万单增至2300万单。彼时,农村电商产业链覆盖了秀山县100%的贫困村、80%的贫困户。
在物流园区的一间作业间里,《中国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少工人正在智能化设备前完成流水线打包工作,自热火锅、米线、鲜果、糕点等产品在这里被打包成箱,之后便会被发往全国各地。
在物流园区工作的任毅告诉记者,处在平原的秀山是武陵山区唯一具有区域分拨功能的快递分拨中心。除了快递分拨中心,园区内还建设了仓储配送中心、电商加工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武陵山消费扶贫交易中心和电商学院。
产业链分支的拓展需要持续的“造血”能力,不少外出务工的人也因此返乡,接力赋能地方乡村振兴。在物流园区负责冷链物流业务的任毅就是其中一位。5年前,他瞄准农村电商风口,辞去了在上海一家冷链物流公司负责招商运营的工作,选择到临近老家的秀山县做冷链物流运营工作。
与一线城市上海不同的是,彼时要在大山深处做冷链物流,就要解决“十八弯”的山路、“两个一公里”难题等会造成运输效率大打折扣的困境。任毅介绍,针对县域,秀山组建云智速递,形成了“T+1”进村入户和“1+T”发往全国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体系,以此来对接社会快递和农村电商镇村网点。而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园区通过整合物流快递企业、开通地区专线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快递单价。
2020年,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有不少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考察团来园区调研,希望能取经秀山,将物流发展作为当地乡村振兴中的一环。
“但要完全复制秀山经验很难。”任毅说,地理位置、时间节点、成本等都是地方要发展物流前首先考虑的因素,并不是仅靠大的资金投入就能做成。在物流行业10余年,任毅发现,现在的农村电商业态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零星平台销售到现在的“全面开花”,直播带货也成了现阶段农村电商发展的必需品。他告诉记者,园区也应势开设了直播培训基地,但专业的直播带货人才始终是稀缺的。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秀山与大学院校合作设立了秀山电商学院,开展电商专业全日制专科教育。而除此之外,农村电商的普及与培训也被纳入秀山干部培训内容。任毅说,电商业态的变化给了农村电商发力的机会,这或许会成为一些地方乡村振兴“大步向前”的重要契机。
村里有了咖啡馆
距离秀山县仅一小时车程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着与前者相去甚远的乡村振兴业态。这里的村子大多依山而建,且多是富有民族特色、朴素实用的民居。“民族特色文旅”是这里的一张重要名片。
从酉阳县城出发,半小时车程即可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远近闻名的何家岩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将石板路、吊脚楼的古朴风貌和民宿、无人超市、乡村书院等现代化元素作了结合。从2011年就在何家岩村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陆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10余年的时间里,何家岩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村子里的游客可以在土家工坊欣赏到精美的土家织锦,也可以在村里的图书室里看书休闲,还能去村里的咖啡馆喝上一杯特色咖啡。
村里的那家“临崖咖啡馆”是在从事乡村工作多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的建议下开设的。2021年11月,酉阳县政府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发起酉阳共富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以何家岩村为核心示范区,探索“共富乡村”的新模式。高端民宿、无人便利店、明德书院等都是探索过程中推出的新业态。
“当时教授就说,得有一个咖啡馆,让来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能在游览间隙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工作人员何然向记者回忆起李小云的建议。
1999年出生的何然之前在重庆的一家酒店工作,现在她是何家岩村的一名乡村CEO,她与其他6位返乡青年组成了村里的“乡村CEO”团队,负责跟进共富村项目的建设。何然说,以前“返乡创业”从未出现在自己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选项里,但近几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里有了不少发展机会,回来工作成了自己的最优择业选项。
2022年6月,“临崖咖啡馆”正式开业。村里的“乡村CEO”团队和咖啡培训师一起研究出了10余款不同口味的咖啡,其中一款用何家岩稻米米浆制作成的“稻花香里”咖啡,成了店里的明星产品。
咖啡里用的稻米是何家岩村的特色。陆东向《中国报道》记者坦言,十几年前,由于重山阻碍且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经营,何家岩村的特色稻米“贡米”难有销路,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大多弃田外出务工。
在“共富村”探索过程中,数字化应用是关键一环。“何家岩云稻米”智慧认养项目就是实例之一。陆东介绍,“何家岩云稻米”将村里6.6万平方米的稻田搬上“云端”。2022年5月,项目发起后,全国近9000人参与了线上认养。而这些数字化的渠道不仅重新擦亮了“贡米”的金字招牌,为村民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收入,还连接起了城市与村庄。
陆东告诉记者,2022年,数字化的销售渠道为群众带来了60万元的收入,除去稻米加工包装快递费约10万元外,剩下的30万元直接分给了参与种植管理的农户、20万元存到了全村共富基金与年终分红中。有了去年的经验,村里将今年的“云稻米”认养面积扩大到300亩,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益。
可持续的人才输送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所兴起的业态不同,但人才的缺失是地区普遍面临的困境。
乡村要振兴,则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才输送,而在专业人才“难引进”的现实背景下,本土培育成了一剂良方。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记者注意到,与常规教学课堂不同的是,该校设立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中心,其中包括刺绣、织锦、扎染、蜡染、茶艺、漆艺、年画、首饰等11个民族技艺传习室。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谈建成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学院所在的黔江区市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比达到70%,这为民族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主要目标就是让这里毕业的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谈建成指出,在渝东南地区,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旅游方向人才结构、素质和数量满足乡村振兴要求是关键。
近几年,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转型升级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谈建成坦言,作为社会智力资源库的地方高校,也只能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转型性的产教融合。
民族技艺传习室年画工坊里,梁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徐家辉告诉记者,眼下,年轻一代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亟待加强。以年画为例,一幅年画的制作从雕版开始,至少需要30道工序,但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个需要坐“冷板凳”的职业。一学期200多位学习年画的学生里,最终从事这一行业的并不多。徐家辉为此很是苦恼,梁平年画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颜料的调配,可现阶段还没有徒弟能够将这一技能延续。
谈建成坦言,学校的民族技艺传习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且选课制度也较为灵活,就是希望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更为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在他的愿景里,民族文化可以成为这些学生日后就业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
在谈建成看来,乡村振兴与职业院校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密不可分,要以此搭建起“校政企”协同育人平台,在提升学生思政理论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振兴相关的教育教学,面向社会需求,进行创新的融合式教育,让学生不会“毕业即失业”,也让乡村振兴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输入。
(《中国报道》2023年7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文章转载自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