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要闻
-
深度融合 升级体验——2023年服贸会展现文旅发展动向
- 2035年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将步入世界前列
- 习语品读|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 十年磨一剑,敢为天下先——中国自贸区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通知进一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 “聚焦新高考、开启新征程” 隆昌二中新高考专题系统培训研讨会举行
- 把优化民企发展环境落到实处
-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
- 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从半年报里读懂中国信心①
- 底盘稳、消费旺 中国多举措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振兴乡村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也是一部全面指导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
《促进法》的实施,对于农业大省四川而言,有哪些意义?该如何落实?对此,记者走访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厅、地方党政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战场在哪里?
划定范围明确功能“集结兵力”有了依据
●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
●明确要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首先是厘清了概念。”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卿足平看来,对于农业大省四川来说,《促进法》可以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要求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结构调整、耕地保护、种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机研发推广等方面,并对产业发展全过程、全要素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最基础的,还是首次界定了“乡村振兴”中“乡村”的范围。
多年来,学界、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党委政府很纠结。因为,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从来未就“乡村”的内涵予以明文规定。
这关乎不少老乡的命运。负责相关工作具体落实的基层看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能目标不清、对象模糊。“我们之前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谋划相关举措,都有疑虑。”南充市南部县县长尹成平说,部分乡镇驻地变成了行政村,但场镇、医院和学校等公共服务功能还在,这些地区算城镇还是农村?有人主张,即便是“由镇变村”,但居民仍是城镇户口。也有人认为,乡镇本就是乡村的一部分。
《促进法》给出答案: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
“法律说清楚了,城市建成区以外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范围。”合江县委书记李仁军说,这等于给基层干部划定了“战场范围”,为下一步“集结兵力、配置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看来,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象和范围,也让“作战图”更加清晰。“等于是明确了‘在哪做’和‘为谁做’。”卿足平说,这也为四川下一步精准施策提供了法律保障。
还有乡村功能的明确。“说清了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认为,《促进法》是中央关于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法律体现,特别是提出了三大要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核心;解决好农业农村承担的保障好农产品供给安全、保护好农村生态屏障安全、传承好中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任务;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划定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举措的“路线图”。“过去说产业,大家很容易把生猪、粮食忽略掉。现在法律明确提出来了,相关配套措施就要跟上。”绵阳市游仙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先强说,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法律规定的条文越明确,具体措施就会越有针对性,工作目标也就更容易达成。
如何精准落地?
打出“组合拳”明确实施的三条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展开,三招“组合拳”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
“有啥子意见,尽管提!”5月19日,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召开村民大会,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开门见山。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研究修改村集体经济平台企业(合作社)规章制度。
位于秦巴山区深处的岫云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过去几年通过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组建,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但运行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不少规章制度存在改进空间。这次村民大会,就是为了听取村民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非常重要。”郭晓鸣介绍,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促进法》给出了6大重点,分别是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传承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好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其中,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农民的权益,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该如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达成前述目的,各级有关部门要把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
其次,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城乡关系的变化趋势,最终形成新型城乡关系。”郭晓鸣解释,这个新型城乡关系的要义,包括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这意味着,今后四川在部署相关工作时,要将相关政策、资源等逐步向乡村倾斜。
还有保障粮食安全。“这几年的实践给我们提了个醒: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通过复垦撂荒地等形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去年粮食产量时隔20年再登700亿斤大关。
如何继续端牢“天府饭碗”?前述负责人认为,参照《促进法》,办法有三:保数量、保多样和保质量。
保数量,就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焦耕地和种子问题,保护好耕地,严防“非农化”“非粮化”,打好种业翻身仗;保多样,就是聚焦培育做大四川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持续擦亮“川字号”农产品品牌;保质量,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有机转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乡村建设也是《促进法》中的重要内容。“规划引领、建强硬件、抓好软件、保护好传统村落。”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看来,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系统性如何体现?前述负责人解释,前提是绘好“规划图”,就是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在尊重村庄发展的基础上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四川地形地貌很复杂,肯定不能搞“一刀切”,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绝不允许随意调整、修改。统筹规划、建设、管护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村人也逐步享受到城里人的公共服务。保护传统村落,重点是“留住乡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等。
“总的来说,这三个路径是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展开的。”四川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杨文钰认为,三招“组合拳”,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
如何舞动“指挥棒”?
与中央部署结合四川考核体系领域动手早
●厘清“权”与“责”,并提出逗硬考核举措。明确赋予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所肩负的法定职责
●我省提出了现阶段各级和各有关部门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工作,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作战图”也即将出台
“乡村振兴的年度部门工作方案好久拿出来?”5月24日一大早的办公会上,黎兆武就点名几位负责同志“交卷”。这位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解释,有一根“高压线”始终存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无独有偶,5月底,在总结部署下半年“三农”工作时,李仁军专门提出,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对标考核体系和年度考核目标来作答“考卷”。
《促进法》厘清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权”与“责”,并提出逗硬考核举措。明确赋予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所肩负的法定职责——负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等。
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坦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促进法》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将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推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明确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相关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履职或者履职不尽责者,将被追责。
“简言之,就是定责任、定方法、明奖惩,让大伙清楚怎么干,给出了压力和动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在四川,相关工作已经起步。“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中,各级和各有关部门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工作。”省委农办秘书处相关负责人透露,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作战图”即将出台。
考核体系建设领域动手更早。今年3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相关办法,明确了省级考核对象和考核内容及成果运用。考核按年度进行,考核对象为各市州、涉农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省直涉农部门(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整个“十四五”期间的考核内容,涉及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考核结果将纳入省委、省政府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并作为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栋)
责任编辑:叶绿素